台灣過去是電子垃圾重要進口國,業者憑藉高超技術從中提煉貴重金屬,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成本大增,台灣逐漸「轉型」為輸出國,東南亞、大陸則是走私目的地,基隆關廿三日就查獲一只掛羊頭賣狗肉的走私貨櫃。業者透露,全台至少有五百只類似貨櫃待「處理」。
國內電腦製造廠商不少,所產生的下腳料不計其數,加上淘汰的舊電腦,大致可區分為塑膠、電腦IC板,多委託廢棄物業者代為清運處理,不過,國內甲級廢棄物廠商消化能力有限,導致電子垃圾堆積如山,業者於是另闢蹊徑,走私出口到第三國。
【提煉成本大增 業者改輸出牟利】
基隆關表示,依「廢棄物清理法」第卅八條規定,事業廢棄物輸入、輸出、過境、轉口,應向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申請核發許可文件,若是有害事業廢棄物者,要經環保署同意才能放行。
這只遭查獲的走私貨櫃是以塑膠布料為掩護,但海關開櫃查驗時,發現除少量玻璃纖維片堆在貨櫃前段外,其餘都是太空包包裝的廢電子零組件、廢低壓電線、舊馬達等,數量約兩萬公斤,是否屬有害事業廢棄物,將送環保署鑑定。
【東南亞法令寬鬆 意圖魚目混珠】
根據貨主銳光國際公司申報資料,這批貨物目的地為香港,但查無銳光公司資料,研判可能是紙上公司。熟悉資源回收業者透露,台灣電子垃圾主要是銷往東南亞及大陸等環保法令較寬鬆的國家,但循正常程序出口困難重重。許多業者算準出口抽驗率不到一成,抱著僥倖心態闖關。
事實上,今年三月基隆關查獲九只貨櫃夾藏大量未申報的印刷電路板、廢電線電纜、廢PC黏膜等電子垃圾,近十四萬公斤。另外,台中關最近也查獲走私電子垃圾。
北縣環保局表示,電子垃圾屬於有毒廢棄物,需委託擁有甲級執照的機構專門處理,技術門檻和成本也較高。事業廢棄物管理科股長袁仲宇說,大陸人力成本較低,尤其沿海廣州和福建都有相關的處理機構,環保局也有收過業者的申請案件,但一年不過十件左右,占總量的比例很低,但以後比例可能會增加。